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兰亭序杀局Ⅰ:玄甲卫
  4. 第52节

第52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难得有机会秘阁、见到这么多史料,萧君默自然不急着离开。他决定就着已知的线索继续查去,看看还能清多少谜团。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任国钧者,引咎责躬,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群望,救倒悬之急。

显而易见,即使抛开天刑盟暂且不论,兰亭会的本质,也绝不会是一般的名士集会,而是一场重大而秘密的士族英聚会,是一次事关东晋兴衰存亡的政治和军事会议。

在此,王羲之的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萧君默记得,曾见过王羲之的一幅字帖《增运帖》,其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为居时任,岂可坐视危难?

所谓“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意指当时的东晋战事不断、边患频仍,自该人人效力于国家。于此可见,王羲之一直是心系天的。而到了永和八年,殷浩北伐惨败,王羲之更是痛心疾首。萧君默找到了他当时写给殷浩的一封信,其中有这么几段话:自寇以来,外之任者,未有谋远虑,括至计,而疲竭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

答案就在兰亭会。

考诸史料,东晋政权先后由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掌控,而在这场兰亭会上,这五大士族居然都有代表席:王羲之及六个儿是琅玡王氏家族;庾友、庾蕴兄弟是颍川庾氏家族;桓伟是桓温之,谯国桓氏家族;谢安、谢万兄弟是陈郡谢氏家族;王蕴之是太原王氏家族。除此五大家族外,郗昙是平郗氏家族,孙统、孙绰、孙嗣是太原孙氏家族,袁峤之是陈郡袁氏家族。这些士族英在当时或此后的东晋政坛上都是叱咤风云、炙手可的人,值此南北张对峙之际,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竟然全都会聚一,要说是于闲逸致来此“雅集”,恐怕没人会信。

可问题在于,那天与会者总共有四十二人,为何只成立了十九个舵?

此外,这些人的时任官职也非常耐人寻味,如王羲之本人是会稽史兼右军将军,谢瑰是朝中侍郎,郗昙是散骑常侍,王蕴之是吏郎,桓伟是冠军将军,袁峤之是龙骧将军,孙统是右将军司,虞说是镇军司,卞迪是镇军大将军掾,等等。其中军政大员有五六人,在军中任职者多达二十余人,且大分来自都城建康或北伐前线,绝非后世所说的衷清谈的“文人名士”。不难推想,这些系家国安危的士族英、军政要员,愿意搁手中急务,千里迢迢来到会稽,自然不是参加什么“修禊”活动,而是来决定他们是否加以王羲之为首的秘密组织天刑盟……

萧君默专注地翻检着史料,随着滴滴的发现而心起伏,不觉已过了几个时辰,窗外日影西斜,天渐暗。秘阁书监很殷勤地端来了心和茶,并替他燃了一旁的几盏灯烛。萧君默了声谢,书监客气了几句,上又走开了。

不查不知,这一查竟然把萧君默吓了一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断,萧君默又翻看了许多史料,终于在《世说新语》中找到了一则记载。在永和五、六年间,王羲之与谢安同游冶城,当时的谢安正避世隐居,崇尚清谈,一再拒绝朝廷征召,执意不仕途,于是王羲之便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谢安:谢悠然远想,有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清了兰亭会的历史背景和王羲之当时的心态,萧君默又列了当年四十二名与会者的名单,准备一步查证他们的确切份和时任官职: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郗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谢瑰、卞迪、王献之、丘髦、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儗、吕系、吕本、曹礼。

据萧君默此前的推测,假如王羲之真的在《兰亭序》中写了二十个不同的“之”,那么会后他肯定是用这些“之”铸刻了二十枚羽觞;如果其中一枚是作为盟印,即“天刑之觞”的话,那么剩的十九枚羽觞肯定就是十九个舵的令牌。

既然时任宰辅的殷浩志大才疏,无力挽回时局,那王羲之便只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了。也许,谋求在朝廷之外秘密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以济时艰,力挽狂澜,便是当时王羲之的势在必行之举!

萧君默想,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有一分人与王羲之的主张不同,拒绝参与。想到这里,一个灵忽然跃他的脑海:那天的兰亭会上,不是有很多人作诗不成而被罚酒吗?难这些饱读诗书之人真的连一首诗都作不来?不太可能。最有可能

永和九年,主幼国危,忧外患,“军破于外,资竭于”,王羲之若不愿“坐视危难”,他又能怎么呢?


【1】【2】【3】【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