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诡案录:民国那些奇案
  4. 第9节

第9节(2/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卫号称一生不贪财,不恋权,不烟,不饮酒,不近女,严守一夫一妻的准则,从没外遇和桃新闻。事实并非如此。

不久,汪卫鼓革命,名传海。他的兄兆镛与舅兄刘蕃,惟恐清廷追查,株连受祸,再三向他致函,劝诫他安分读书,切莫妄为。他正在风得意之时,哪甘就此退缩?为了不致逆拂兄的意思,免得遭累家属,想个形式上“族”和“退婚”的办法,写信回家,与汪家脱离亲族关系,和刘贞解除婚约。

行刺者成了被刺者,革命者成了大汉。历史名声前后如此悬殊,在20世纪的中国,有哪位能超过他?历史的不可知与无变化,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在汪上呈现着。

陈璧君成年以后,她父母曾把她许给她的表兄梁宇皋。表兄妹两人本是青梅竹的相知,两人对这桩婚事,相当满意。当陈璧君受到汪卫鼓革命的影响,决定远赴日本留学。

几个月后,就因为他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被人刺杀——时间:1935年11月1日;地:南京总统府大礼堂。

然而,陈璧君每当看到汪卫那风洒脱的仪表,听到他那似悬河的演说,不由得勾起她过去慕的初衷,于是又加了对汪卫的攻。常常拿了文章请汪修改,拜汪卫为师,请汪卫教她作诗填词。以此为由,常常到汪卫的寓所去。汪卫起初不知她的用意,总是认真教她。相的时日一多

21岁的汪卫考取日本法政大学的官费生,东渡留学。又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组成的中华革命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与胡汉民、廖仲恺、陈天华等为同盟会刊的《民报》撰写文章,从此才以“卫”为笔名而行世。

孙凤鸣1935年的刺杀行动,虽未使汪卫当即丧命,但那颗未取弹,最终还是导致了汪卫的死亡。前往日本就医的汪卫,1944年11月10日在名古屋不治亡。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在不到一年后取得胜利。

当1935年来临时,主和的汪卫似乎看到了实现与日本休战的希望。刚刚过去的1934年,虽然日本的挑衅依然不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日本侵略的脚步也一停了来。显然,汪卫试图在1935年以向日本妥协、和谈来创造新的历史。于是,在《时代》于3月18日选择汪卫作为封面人时,中、日关系是否缓和、如何展,成为最重要的新闻背景。

当刘小接到他的来信和汪家退回婚约书的时候,不禁伤心,刘蕃当然也愤愤不平,可是当汪兆镛向他说明,汪卫不但“退婚”而且“族”的事实,揣知他是怕万一事连累家人,所以才有此番举动,其苦心也就为刘蕃谅解了。

一次,汪卫在公共场所作演讲,他那潇洒的仪态,雄辩的才,十分受迎。当他在槟榔屿演讲时,当地富商之女陈璧君为他的风采所倾倒。陈璧君之父陈耕基是孙中山革命的积极支持者,经常捐款捐。孙中山则定期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带给陈耕基。陈璧君在父亲那里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份令人振奋的报纸,一期不落,由衷地为主笔汪卫犀利的思想、炽的胆识、飞扬的文采所折服。不但到追随捧场,还请他到家中,并且怂恿母亲,捐了一笔款,补助革命经费。

陈璧君退婚后,于1908年7月搭乘荷兰客船来到日本,经孙中山“特批”,宣誓加同盟会,到《民报》编辑与汪卫一起工作。陈璧君到《民报》后,成了未婚年轻编辑们的追求对象。陈璧君却愈益倾心于汪卫。可是汪卫对陈璧君却并不络,也许因为他和刘贞只是形式上退了婚约,事实上并未断绝义吧。

折之后,曾经主张积极抗战的汪卫,完全改变了立场,成了决的“主和派”代表人。在日本一步步咄咄人的挤压,他似乎再也无法舒展开来施以还击。主和,这可能是汪卫与蒋介石当时在外上采取的比较一致的立场,但他先后态度的明显转变,他所的在第一线负责外的位置,使他在某程度上更容易招致国民党主战派和绪激昂的中国民众的抨击与讨伐。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贞明白原委后,却叫刘蕃转告汪兆镛,不他是不是形式上的退婚,她仍愿等待他,不愿意改嫁。

有人把汪卫和梅兰芳、顾维钧一起称为中国三大。汪卫不但文笔优,而且得一表人才。后来汪卫16岁那年,兄给他订亲,未婚妻是汪兆镛同事刘蕃的四妹刘贞,她是个娟秀娴淑的女。汪卫中了秀才后,女家当地礼俗,购办衣褂靴帽,赠送给这位未过门的客。汪卫穿起来,玉树临风,到拜客,不知羡煞多少青年男女!


【1】【2】【3】【4】【5】【6】【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