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蓝裙子杀人事件(出书版)
  4. 第26节

第26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作为法医的时候,他显然找到了自信,言之凿凿,公事公办,给人以严谨办事的印象。

至于姿态、穿着这些外在表现,则更好解释了,而肌的变化则纯属无稽之谈。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而作为方茗的时候,这些自信心消失殆尽。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他忘记了自己上发生的悲剧,而形成了另一些新的记忆,或者说是幻觉。他认为自己杀掉了妻。这举动虽然被艾西判定为误杀,可方茗连这个记忆也混不清,并且找不合理的解释来。

所以说,斯洛老先生没有在他的人格需要理论中,添上寻求解释的需要,实在是个大的遗憾呢。

哥又名方茗,或者称方医生、方法医。不他叫什么,作为人类,他其实是同一个人。

哥(姑且就这么称呼他吧)是个男人,他的第二人格还是个男人,因此就表现得不那么夸张。他还用同样的嗓音说话,只是由于记忆的不同,说话的风格和语调有些不同而已。

作为悲伤的失去女的父亲,也就是方茗,况就糟糕了许多。“为什么我的女儿会消失?她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在这样刺激悲剧的幕后,他的神崩溃了。现实悲惨的记忆被压抑,差不多同时或者稍微延后一,他的克隆诞生了,那就是——哥。

3

与时间赛跑的,除了艾西,还有哥。

以往的不少影视和文学作品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夸大这克隆来的意识,就像双重和多重人格障碍那样,当患者表现不同的人格时,他的嗓音、他的姿态,甚至他的躯和肌都会现非常明显的变化。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写这样的作品或剧本的人,并没有见过真正的人格分裂状态。

信教的人如此,不信教的人也一样。于是,我们相信命运,相信巧合。现在一大票年轻人相信星座,都是基于类似的原理。

人活着,除了吃喝拉撒睡这样满足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念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念,那就是寻求解释。

与时间赛跑,他还真是毫无信心……

作为法医的克隆,也就是哥,并不太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就是个中年法医,来上班,有同事,乐于助人,兢兢业业。他没什么困扰,因为他不需要得到更多东西。家、妻、孩对这个克隆来说不需要,他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这个躯对工作的需要而已,是方茗这个人类以前工作狂的化而已。

当然,选择这个法,就等于和时间赛跑。因为逍遥法外的凶手,很可能会再次行动。

这样的男患者,第二人格是女,他会发女人的声音来,反之亦然。这只不过是一夸张的表现而已,就好像每个人都存在假声一样。有些人会用自己的假声唱歌,而有些人则不会,但这不等于他们没有,而只是不会使用罢了。声线本就存在变化,而不同的意识层面,所能调动的分也就有所区别。

人类是要不断寻求解释的,这个现象学术上称为“合理化”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类人。他们没钱没势,是最普通的小民,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有信仰。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什么都没有,不断地经历着挫折和苦难,人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疑惑: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那么有钱,而我的父母没有?为什么同学可以一次面试通过,而我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领导看上了那个家伙,给他升职,而忽略了我?为什么我得了老年病,而别人就很健康?环绕我们的一生,这寻求解释的问题比比皆是,可问来问去,始终没有一个人能解释这些疑问。于是寻求宗教的力量来解释我们现在困顿的生活,就成了一最合理化的选择。

第二类人也好理解,并且非常常见,那往往是一批有权、有钱或有地位的人,他们害怕失去这些钱、权和地位。中国有个词说得很好——“一无所有”,西方对应的词汇是——“nothing to lose”(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就是一无所有),所以什么都没有的人,并不害怕失去,而拥有的人才会害怕。因为害怕,他们才有所信仰。更何况在追求权力、金钱和地位的路途上,他们很可能过些伤天害理的事,所以寻求宗教的庇护,就是合合理的选择了。他们祈求超人力量的庇护,害怕失去,更害怕遭到报应。就算报应也好吧,至少不要现世报,来世再说吧。这些人的信仰不那么纯净,更为功利化。

人类寻求合理化而改变自神状态的事例比比皆是。艾西曾将有信仰的人分成三类:第一类人很好理解,往往是受过刺激或神空虚的人。他们笃信宗教的理由很简单,完全是在寻求神寄托。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则还包括那因为家传统所以继承信仰的人士,这一类人的信仰比较纯净。

这样的存在形式,就好像是一个人被克隆了,只不过克隆的并非躯,而是份——从宗教意义上来说,也算是灵魂。

会挖告密者中更多的线索。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