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战国魏襄王古墓,发现了一堆写有文字的古竹简,当时朝廷非常重视这一发现,晋武帝司炎命大臣荀勗、和峤对古竹简
行研究,最后整理
《竹书纪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
秋战国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从此大白人间。而温韬盗掘唐天
陵墓后,使得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有幸被后人目睹。但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是个例外,它是被温韬从李世民的昭陵里挖了
来,还是依旧埋藏在地
,至今仍是中国盗墓史、考古史和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
千年来,繁衍不息,盗墓不止。自从有了这营生,一把“洛铲”纵横千里,直到现在这
铲
也不过时,足见古人在发明这
盗墓工
时费尽心机。当然,盗墓有多少年的历史,反盗墓就有多少年的历史。随着盗墓者手段越来越
超,反盗墓措施也越来越玄妙。总的来说,反盗墓有两大手段:第一,从
儿上就叫你找不到坟
。比如,三国时曹
死后,设七十二疑冢,把盗墓者搞得
转向;第二,当然是在墓
设置暗
。一般来说,帝王的陵墓结构复杂,由墓
、甬
、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组成,且墓门远非一
,为毙杀盗墓贼,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关于伏火,史上有明确记载,魏晋六朝时,有盗墓贼墓室后,
开棺取宝,听到里面有
吼如雷,瞬时墓
火起,盗贼多被烧死。伏火是墓
中最常见的暗
之一。看上去似乎离奇,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多有科学
据。在幽
的墓
中,由于环境密封,随葬的腐烂之
经微生
厌氧消化而产生可燃
气
,成分以甲烷为主,包
二氧化碳、氮、氢和硫化氢等,遇明火而燃烧。盗墓贼
黑暗的墓
,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后果可想而知。
伏火之外便是毒气。贝丘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唐时属河北贝州清河郡。这里是
秋战国时齐国故都,境地多齐国国君及贵族墓
。其中,齐景公墓在淄川区九
山。唐朝时,有人曾开其墓,顺着墓
的甬
,
墓
三丈
,于石函中发现一只活鹅,该鹅扇动翅膀,四
石块皆落,响彻地
。盗墓者又
一丈,发现有青气升腾,望之如烧陶时的烟雾,直冲上空,经过飞鸟,闻之都中毒而落,盗墓者惊恐不已,再不敢
。
关于毒气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墓主灵魂不散,以毒气诅咒毙杀盗墓者;有人认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时设置了机关,比如为保存尸不使之腐烂以及毒杀盗墓者,而大量应用
银,使
银这
极易挥发的剧毒
在墓中形成一个毒气层。此外,还有一
不能忽视,以唐朝皇帝为例,生前为求
生而多服丹药,有的更是死于丹药(如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另一些皇帝则死于宦官的毒药谋杀(如唐顺宗、唐宪宗、唐宣宗),而丹药成分多是有害矿
,毒药则更不用说,聚集在
,慢慢地挥发,自然使墓
充满毒气。
如果说火与毒借助了化学知识,那么墓室暗藏弓弩,
杀盗墓者的办法,则完全来自于人为的力量。这
埋伏一般设在墓门之后,当有人开启,就会
碰机关,便有飞箭袭来。应该说,这是最
有技术
量的防盗墓手段,因为需要
密复杂的机械知识。此外,以
沙掩墓,形成沙层,也是一
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