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
  4. 第20节

第20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火车开动以后,药不然把我的大哥大借过去说要打几个电话,然后一边嘀咕一边走到车厢连接。我知他肯定是跟老朝奉汇报,不能当着我的面说,也懒得理睬。

人类工业化之后,都是标准化生产,千件一样;而在古代,都是手工作坊,每一件都会有微妙差异。古人作画之时,用墨、用都是现场调,用的笔和绢纸也是自纸匠之手,可以说每一张画的墨淡、绢纸厚薄、颜料浅都是独一无二的,和人的指纹相仿。

“这么说,碳14本就是一招缓兵之计。”药不然恍然大悟。

这一,整个舆论变得混起来。香港媒本不信,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包庇丑闻,要求第三方机构重新行检验。地媒则分成两派,北方的报纸认为此事有了定论,可以平息了;南方的报纸认为碳14检测这技术手段还不成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采信还有待商榷。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赶到南京火车站,正好赶上一趟从哈尔滨到上海的过路车95次。我把方震给我的特别证件亮来,轻而易举到了两张车票,可惜没座。好在这个公安八局的证件威力不小,车特意把我们安排到餐车上坐着,倒是清净。

差异很难识别,对机来说却不是难事。

“希望这次还赶得及。”我望着窗外快速移动的江南景,喃喃自语。

“所以,归到底,还是得靠我们这边的展。”我面凝重,指敲击着桌面

药不然离开以后,我双手,望着车窗外快速移动的江南景,鼻里飘过火车厨房的菜香,心中却像十几条麻绳纠结在一,残卷的事一直萦绕在心

我记得从前曾看过国外的一个鉴定事例。科学家们对一幅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行检测,显微镜发现油画颜料的颗粒十分均匀,而在文艺复兴时代,颜料都是工匠们纯手工制成,没那么细腻,颗粒应该是不均匀的,据此断定此为赝品。国也有类似的例,中华鉴古研究会接过一幅黄公望的《溪山远眺图》的鉴定委托,几位专家都认为是真的。但研究人员分析纸质,发现画心纸质的桑纤维居多,而画边纸质是藤纤维居多,事实一就搞清楚了。古代造纸都是一帘一张,不可能桑和藤混杂。这是造假者故意用旧纸补在黄公望的原画上,虽然补得天衣无,但不同的纸质却在显微镜脚。这是郑教授讲给我听的。

“不矛盾。青铜造假里有技术,拿古代青铜的碎片重铸,x光都看不破绽。书画造假里也有类似的手法,拿古纸为底。我估计,那个明代的《清明上河图》赝本,是用宋墨在宋纸上誊画而成,很血本。拿碳14这不够密的技术检测,自然查不分别。”

刘一鸣中所谓的“底牌”,应该指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残卷。如果它被钟华先得手,那我们可就全盘皆输了。

“那不是矛盾吗?”

我不知这一手反击是刘一鸣的主意还是老朝奉的,也许是两个人暗中商量的结果,但效果奇的好。在有心人的推动,争论的焦,暂时从《清明上河图》的真伪变成了讨论碳14技术的可信度。虽然这转移焦的手法不会维持很久,但多少能争取时间来。

“对,百瑞莲了一记昏招,被刘一鸣抓住破绽了。学会公布这个结果,目的就是把搅浑,为我们争取时间。”

药不然:“果然还是要比较残本,才能搞清楚。”

药不然说,中华鉴古研究学会终于站来回应百瑞莲。它发布声明,宣布将《清明上河图》给国家权威机构检验。检测结果显示,故馆藏的《清明上河图》的碳14结果是公元1100年正负300年,数值比百瑞莲本还要接近宋代。

“不是说一本是明代赝品一本是宋代真本吗?怎么搞两本宋代的来?会不会是故意了手脚?”药不然有些迷糊。

可见赝品造得再好,和真本之间也会有微妙的差异——这就是残卷的意义所在。只要将它和现存的故本和百瑞莲本行比对,和它“指纹”相符的,自然就是真品。

“应该不会,这个时期手脚,经不起检验,等于是授柄于人。”我断然否定,“我认为两边的检验,都是没问题的。”

我正在琢磨着,药不然从连接回转过来,把大哥大扔回给我,神古怪。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五脉终于手反击,这可有意思了。


【1】【2】【3】【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