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
  4. 第26节

第26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百块钱,快念!”

我握着话筒,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不那么激动:“说。”

“哦,有啊,字还不少呢。”图书馆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清代,熙先在别看到《及图》,产生疑问,然后在中看到《清明上河图》残本。他指《及图》上的双龙印,原本属于《清明上河图》。但慑于皇威,他不敢声张,把这个发现写成《熙字帖》,和缺角大齐通宝一起珍藏在铁匣,不示于人,连他儿以恒都没见过。

“我查过了,晋京汇银号跟樊沪记之间的业务,几乎都是古董抵押类的贷款,大概得有那么三十多笔。钱数有多有少,但最后都平账了。”

到了嘉靖朝,残缺不全的《清明上河图》正品严嵩手里。与此同时,吴人黄彪拿到了乙本,并以此为底,制成了几可以真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并王世贞的弟弟手里。等到严嵩败亡,这一真一赝两个版本,便彻底混淆了。没人知被嘉靖皇帝抄府中的,是真还是假。

图书馆清了清嗓,念:“余尝见有所谓徽宗《及图》绢本者,画势浮靡,笔力怯弱,其赝毕显,而其上有双龙小印,颇得真味,殊不可解。今得阅《石渠宝笈》,中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细审之,卷帙尽三成,徽宗签题及双龙印记皆不存。由是推之,张画必横遭剪裁,余者绞碎,分布诸画,《及》不过其一耳。呜呼,如斯杰作,惜无完,以真羼假,不胜悲夫。然天所藏,不敢妄言,姑录于此,俟后人证白。”

《清明上河图》一直传到明代,在李东收藏之后,此画惨遭毒手,被裁掉了三分之一。造假者把这三分之一剪碎成十几甚至几十片,制成了一批赝品。其中最重要的一幅,叫作《及图》,留有双龙小印的那一片《清明上河图》绢布,即补了这幅画中。

“念给我听。”

熙死后,《熙字帖》和缺角大齐通宝一并失踪,不知被谁偷偷取走

我放话筒,对《清明上河图》的坎坷经历,终于有了一个通透的了解。

我的手心顿时变得无比,声音都变得不一样了:“你看看那行记录旁边,有没有写着一排字。”

熙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他从前看过一幅号称宋徽宗真迹的《及图》,但是那个画风太差,一就看穿是假的。但是这幅假画上的双龙小印,却像是真的,熙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今天他去里看了《石渠宝笈》里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推测《清明上河图》差不多缺了三分之一的度,其中包括徽宗的签题和双龙小印都不见了。熙意识到,很可能《清明上河图》在这之前被人剪走了三分之一,裁成若碎片,分别补缀到其他十几幅赝品里去,《及图》只是其中一幅而已。如此的杰作,居然落得残缺不全的场,还以真充假,真是令人伤心。可是《清明上河图》是天收藏的,他不敢多说什么,只好记在这里,等后人来考证吧。

“另外一件是什么?是不是熙字帖?”

“赶快说重。”

图书馆倒没计较我提前半个小时打电话,他告诉我:“查到东西,但我先说明白,无论有用没用,钱我可不会退。”

银号收了古董抵押品,都要详细写明它的况,尤其是像字帖这容易被裁剪的东西,只要字不太多,都会全文抄录,以免客赎回的时候货不对板,引起纠纷。

的痛苦,给图书馆打过去,问他查到什么没有。

“咦?你怎么知的?”

熙说的这个况,在古董造假中很常见。造假者经常会把一张真画或字帖剪碎,补到十几甚至二十几张假画上去。这样一来,假画几可真,当成真品去卖,利可翻几十倍。熙一生画,当他发现《清明上河图》也遭遇了这样的劫难,失落的那三分之一永不可能恢复,一时之间心神激,才会写这么一张字帖。

图书馆:“晋京汇银号在1947年因为经营不善,发生挤兑风,最后破产。不过算你小运气好,其中几年的旧账簿一直扔在某个东家里,没挪过地方,我之前拿收废纸的价儿收来了。不过那些账簿可真不少,我撅着翻了一午,累得腰酸背疼,这个可是要另外算钱的。”

压住兴奋:“那么,这里有没有关于缺角大齐通宝的记录?”

当时在画院里绘制汴河景的,一共有两个人,张择端和另外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宋徽宗选中了张择端的画,亲题“清明上河图”五字与自己的签题,又以双龙小印。另外一幅画,则被存在画院之中,湮没无闻,姑且代称为乙本。

“这可是要额外收费的。”

“让我看看,嗯……还真有。民国二十五年七月十三日,老掌柜质押了两件东西,其中一件是缺角大齐通宝,一共贷了五十两黄金,三分利,一个月后还清。”


【1】【2】【3】【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