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都被发岭南吃荔枝,所有人都选择
遗忘苏轼当年当着司
光的面大骂他“司
”。党争,又是党争,谁还记得百姓,谁还在乎国政?
那些先贤就在边,
手可及,诸葛安人却没有伸手救
苏轼,他当年人小力微是一;其二他也不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岭南人”这样的佳句断片;更重要的是,诸葛安人已经学会了平常心看“古人”。对,这些人在历史
河中都会留
熠熠生辉的名字,可在现在,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不会因为他“有名”,而对诸葛安人有任何好
。
诸葛安人接过杜少卿呈上的诏书,上面要求各州、、府、县在
耕之前及时
拨“义仓”(青苗钱的变
)利息仍为二分。当年作为领
人的司
光亲自对
太皇太后解释
,青苗法本是利国利民之举,奈何为
邪小人所用,现在朝廷已经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不再
行
给,官府只向自愿借款的人放贷。
自愿?诸葛安人麾什么时候实行过青苗法?这些年这样的诏书何曾送到过他手上。这些地盘都是诸葛安人真刀真枪打
来的,只有他能控制,他熟读经史,难
不知
青苗法的危害。现在不仅是挑衅他,妄图在他的地盘施行“朝廷政策”,还是
行分
!当年制定的政策都让他们咽回去了是吧,摆明了是要挑事啊!
诸葛安人嗤笑一声,抖了都手上的诏书,:“拿去烧火。”
“大帅,可是……”
“没有可是,在我的地盘儿,没有青苗法这三个字,我倒要瞧瞧,谁敢多问一句!”
第117章 诸葛安人世家
这封行分
青苗
额的诏书,不过是个由
,诸葛安人关心的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还有这落款,盖的是御押,后面又还有枢密使曾布的签押,曾布可是铁杆儿新党,青苗法的危害他难
不清楚。诸葛安人不得不猜测,皇帝是不是也忍不住开始试探他了。
挥退杜少卿,诸葛安人在椅
上,仰
靠在椅背上,默默想着自己这辈
的野望,他该不该推举端王赵佶为皇?他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可连正德皇帝他都能纠正过来,难
还怕一个宋徽宗吗?再说就是有了昏庸的君主,才有他发挥的舞台啊。
诸葛安人在心中反复说服自己,可他依旧没有定决心,只因为哲宗。哲宗从未对不起自己,诸葛安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哲宗,就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
儿。仿佛有“是你先背叛的”这个借
,自己所
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可想着当年哲宗拉着自己的手,依依不舍送了十里,每年都有亲手书写的赐福诏书和书信,诸葛安人心里是知
的,哲宗从来没有变过。
诸葛安人嗤笑一声,没想到他心中居然还残存着“德”这
鬼东西。
叹一声,“君心不改,我心不负”,他当年也是发誓要辅佐哲宗
一位中兴之主的啊!若是能见他一面就好了,现在这样诏书是别人的笔迹,他的印鉴也不知是不是在他的掌控中,诸葛安人无法安心。
也许诸葛安人还真有心想事成的天赋,刚想着要南面圣,汴京的圣旨就来了,宣镇北军统帅即刻
京。
太好了,诸葛安人一把抢过圣旨,这上面只有短短三两句话,但绝对是皇帝亲笔。诸葛安人安排大营中人招待宣旨天使,自己拿着圣旨和通关令符,一当先,往汴京而去。
“大将军,大将军……”来宣旨的是枢密副承旨杨忠恕,喊都喊不住,诸葛安人就带人跑了。在大宋,文官的姿态可比武官多了,即便枢密副承旨只有七品,可作为宣旨的天使,到哪里不是被人供着,怎么到了他这儿,就只能吃
蹄灰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