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六六年的幸福生活
  4. 第55节

第55节(5/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就开始琢磨着追求更的生活平了。大湾村的村民们不懂得啥叫品质的生活,可是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他们懂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现在有条件的家里,个个都把自家的娃送去了学校,虽然说送去上学的孩中男娃还是比女娃多,可是这也是一大步了。像是前几年一个村里上学的娃娃们中间,女娃可谓是凤麟角,除非是在家里特别受的女孩,其他的人家基本上不会把自家的女娃娃送去学校的。照他们的想法,女娃娃而已,识什么字?以后嫁了还不是围绕着家里三分地转,只要会写名字就好了。

至于读书的机会,还是留给男娃娃好了,家里男娃以后读书成了,说不准还能够上城里当工人呢!以后可就成为城里人了,不光有工资拿每个月还能够拿到供应粮,那可比在家里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多了!

有这想法的人很多,所以乡人家让女娃娃读书的真的很少,就是男娃也不多,你想想前几年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家家都勒腰带生活,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让家里的孩读书,把他们拉大就不错了!

现在不一样了,家有余粮,不用为吃饱喝足发愁了,地里在一些蔬菜果啥的,逢集的时候挑到集上或者镇上卖掉,也能挣钱啥的,娃们的学费也有了,心疼孩的人家就把孩们都送去学校读书了。

以前的他们还对孩们读书不上心,可是自从看到英他们一家就是因为曾经读过书识字,如今一个个都当上了工人,住在城里,每个月不用地就能吃上供应粮,在他们里这就是鼎鼎的有息了,祖祖辈辈一直是农民的他们梦都想当上工人,到城里去住,如今自己恐怕是不能了,可是他们的孩还能啊,自然就把希望放到一代上了。

如今不仅黑市放开了限制,学校更是恢复了以前的制度,国家更是开始大力促教育的兴办,各地的小学就如雨后笋般的兴办了起来,大湾村连同附近靠的近的几个村向上打了报告,得到准许后也盖了一个小学,准备专门招收附近几个村的娃娃们,等到小学盖好之后,上面派来的老师也过来了。

新来的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都很年轻,这时候不是中专大专或者是大学生都是享受国家补助的,不仅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可以说是待遇很好了,所以才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的考,考不上大学考个中专大专也是很好的了,毕竟毕业了就会有工作,这也就成为无数的农家的唯一路了。不过接受这些补助,相应的他们毕业之后也要接受国家的分,这几个老师就是刚刚毕业被分过来的。

回大湾村的时候看见过这几个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小年轻,看样家里也不像是城里人,反而像是农村里走来的。听村里面人说,这几个老师都好的,有学问,对娃娃们也好,对地里的活也熟悉,给他们分好住所之后一个个都在院起了菜,看那架势就是咱老百姓里面走去的。

其余的英也没打听,毕竟自家孩也不在村里上学,不过英还是相信乡亲们的光的,老一辈的人遇到的事和看的人多了,像他们这小年轻,年的人一看就知格是咋样,好不好的了?既然他们都夸奖那几位老师,那这几位老师自然就是好的了。

说这话的是村里的一个老伯,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一边说还摇晃脑的说了一句诗来,还知是李白写的。旁边的一个和他同辈的人打趣他,说他臭显摆,不就是有三个孙如今都在上学吗?谁家还没有孙在那上学?

老伯不了,的说:“咋了,咋了?我家孙就要上学咋了?以后可都是要考大学咧,考了大学来可就能当上工人了,然后就能当上城里人,那可就光宗耀祖了!”

“你孙上学那你背啥诗?也不看看多大岁数了?大半辈都在泥地里刨的人,跟着拽两句诗,就以为自己是文化人了!”

“我背诗咋的了?谁规定老了就不能背诗了,那谁谁不是说过吗,要是活到老学到老,你个老东西,不懂就别瞎说。”

“老东西?你说谁是老东西呢!”

【1】【2】【3】【4】【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