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北京镜鉴记
  4. 第9节

第9节(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方孝孺

宋礼还以为要驱除被腰斩的方孝孺的冤魂,“血债血偿”,得把当今永乐天也给一刀两断喽,惊得胖脸上全是冷汗,连嘴都开始哆嗦。好在刘鉴摆摆手:“那倒不是。然而要消解缑城先生那冲天的怨气,至少得取今上的龙血写一符,再合着龙须、龙发,一并焚化了,才能祈禳成功。以血代人,以发代首,这是自古就有的说儿。”

第十章、燕明刀(1)

面对方孝孺的连番质问,朱棣只好敷衍说:“这是我的家事,你别了。这登基诏书,非得先生起草不可。”然而方孝孺投笔于地,边哭边骂说:“死就死了,我绝不草诏!”于是朱棣然大怒,令把方孝孺腰斩于市,并且灭了他的十族。

“我明白,我明白,”宋礼大气,“别说这督造北京城的一应统筹都由愚兄负责,哪怕跟我毫无关系,只是用错了瓦,此事到圣上耳中……即便圣上暂时不会罚我,留这个心结,日后若有闪失,还会再翻来,到时候……能瞒就瞒,我明白……”

宋礼苦笑着说:“我还有一双儿女……异日若真的事,寻脉追,还在我宋氏上。虽然是后之事,也总不能给。况且,如果我当时仍在人间……可要说不除,总会再翻来的呀!”

建文皇帝登基以后,把方孝孺召到南京,任命他翰林侍讲学士和文学博士。“靖难之变”期间,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檄文大多自方孝孺的手笔。等到朱棣攻克南京,就把方孝孺给逮捕起来,关大牢。

“应该会砸碎了,埋在一个地方……如果我没猜错,是要埋在煤山里吧?”

“那是当然。”

朱棣才起兵的时候,姚广孝就劝他说:“一旦攻克京城,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到时候请不要杀他,杀了他,天读书的就绝了。”朱棣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就把方孝孺放来,要他起草登基诏书。然而方孝孺只是放声痛哭,不肯动笔,朱棣解释说:“您别难过,我不是想造反,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就反问说:“那么当今的成王(指建文帝)在哪里?”朱棣回答:“他自焚死了。”方孝孺说:“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儿?”朱棣说:“国家需要年的君主。”方孝孺还是不依不饶:“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宋礼:“姚少师亲绘的图谱,你白天看到了,要加禁城北面的煤山,把前朝殿的残骸都堆在那里,现今新修殿房的废料自然也是埋在那里……说什么中央镇山,愚兄也搞不懂。”

须把今上也、也……”

“砖瓦砸碎,戾气仍在,”刘鉴详细地解释说,“又是埋在镇山这要命的地方,如果你就这么埋了,肯定是不成的。万一哪天再儿事儿,如果那时候您老兄已然驾鹤西归,自然不妨事……”

宋礼打结,也发,捧灯见势搬过个木凳来在他,才免得这位尚书大人在地。定了会儿神,宋礼才终于开说:“既然如此,果然就算找到姚少师也是枉然。”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朝有名的清官。他因为学业有成,名声响亮,所以朱元璋曾经两次召见他,但见面以后却说:“现在不是用他的时候。”把他调往汉中去教学。朱元璋的儿蜀王朱椿聘请方孝孺他儿的老师,待他非常恭敬,还给他讲学的地方提名“正学”二字,所以方孝孺也被人称为“正学先生”。

刘鉴转叫捧灯端上另一张木凳,他就坐在宋礼边,两人膝盖相碰,凑近了秘密商议说:“宋兄明白其中利害关系,那就好办了。

刘鉴沉了一,问宋礼说:“这些御用的瓦,即便不敷使用,应该也不能任其散落民间,是吧?”

盯着刘鉴的睛:“那这不除的法是?”

刘鉴苦笑说:“不是我夸,肚里这虽然比不上少师,也不会差得太远。以少师之能,或许可以拿更为简捷的法来,但龙血、龙须是不可少的。少师或许有本事取到这两样东西,但肩上担的系不会小,他没必要为了您去冒这险呀。最稳妥的法,就是他奏明圣上,求这两样东西来禳解,圣上未必就不会给他,但那么一来,责任都在您宋大人上了。”


【1】【2】【3】【4】【5】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