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等地,卫队、随员星散,靠依附当地军阀为活。在成都参观昭觉寺时,他特地穿上袈裟拍照,还赋诗二首。第一首是:
英雄不避杀凶,何况空门老梵
。
偏有丝难遽断,双行血泪洒秋风。
“空门”和“梵”都指佛寺。诗意是:我向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又岂怕在寺院里终老?但因“
丝”(对世事的千丝万缕关系)难以砍断,所以不能皈依佛门。此时他仍以“英雄”自命,却自知不能东山再起,于是只好“两行血泪洒秋风”,散发
“末路”的凄凉。
第二首的容比较简单,只是说自己虽然不当和尚,但“此后
山同佛”,表明不再过问世事,意思是要有关人士放心。
吴佩孚一生极重信义廉耻,因为承诺不仰仗外国势力,所以先后艰拒了苏联、英、日本等政府和银行主动伸
的橄榄枝,这和他日后的落寞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一次直皖战争后,吴佩孚虽远避豫西,但却又让人不得不仰其鼻息,北京政府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这当然就引起了心积虑
纵中国的苏联人的注意,中国共产党人曾奉“远方”(中共对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隐秘代称)之命与吴佩孚联络——李大钊就曾充任过使者。
原来,苏联人在决定帮助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之前,最先看好的竟是“反动军阀”吴佩孚!越飞,这个被苏联政府派来中国的特使,因后来与孙中山联名发表会谈纪要而名扬中国现代史,孰料早在他前往广州游说孙中山之前,就在北京给洛的吴佩孚写过一封信。且看1922年8月19日越飞致吴佩孚的密函:
……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的心
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
思熟虑和老练果敢的政治家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的智慧集于一
……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苏联人往死里捧了老吴这一通,究竟要
什么呢?越飞继续写
:一、“为了便于修复两国睦邻关系”,让并不在政府任职的实权人
吴佩孚同意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同日本人谈判——在满洲有驻军的日本人一直是苏联人的后院隐患;二、让吴接受苏联红军
占中国的附属国外蒙古的现实。
待越飞的军事顾问、苏联总参谋学院院
格克尔将军自洛
返回北京后,越飞立即给国
拍发了“绝密”级的电报:
(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
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
可见,正是吴军的大实力使苏联人以为找准了在华的代理人。然而,民族气节极重的吴佩孚拒绝了苏联人的游说。
即使到了民国14年(1925年),苏联人依然没放弃利用吴佩孚的愿望。
其时,用苏联的枪炮与奉系开战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已经失利,冯本人不得不宣布野并自我放洋,他的
通电表示“迎吴讨奉”,而吴佩孚正雄心
地
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只要有人面反对奉军,苏联就会拥护。当时的苏共中央曾专门开会讨论并通过了有关中国局势的决议,他们的政治局会议第86号(特字)记录中明明白白地写着:
中国的事态发展程,越来越把吴佩孚和他所领导的直隶集团推到首要地位。吴佩孚正在成为
心政治领导人
,同时好像也在成为民族运动重新爆发的中心。……吴佩孚的行动会造成有利的局面,必须加以利用。
有必要同吴佩孚联合,联合的结果应当是成立新的中国政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