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诡案录:民国那些奇案
  4. 第12节

第12节(5/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布、面粉、栈单、黄金、钞,总价值折合5000件棉纱。1949年5月,上海地方法院又以所谓“军粉霉烂案”的莫须有罪名,对荣毅仁控告起诉,原定于5月25日开审理,由于上海迅速解放,才避免了更大的厄运,但已被敲诈去黄金10条、金5000元。

至此,荣德生终于认识到国民党当局“视民力若,待民意如敝履,剥尽民脂民膏,终至自弃于民”;这个政府“比之日本,不相伯仲”。这也是后来上海解放后,荣德生不愿迁台的原因吧。

因为国民政府倒台前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上海经济渐趋痪。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路。资金的外,致使留在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荣德生和荣毅仁父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了对共产党的信任。这件事的直接结果是,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作用,荣毅仁“红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此后,荣氏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不断调整政策,发展壮大。

纵观荣氏兄弟一生作为,确实有很大的社会功绩。因荣宗敬逝世得早,荣德生的功绩更大,大现在三个方面:实业,文教和城建。实业上不必说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称号足以证明。荣德生曾在上海无锡两地先后创办了多所大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小学、机工养成班;创办全国第一个有书目的乡村图书馆大公图书馆;编印、散发了《人须知》等公民教育教材,竭力倡导、推行公民教育;造桥100多座;筑成路八十余里……

1952年7月荣德生逝世,终年78岁。他的一生建树如此之多,却只着布衣布鞋,茶淡饭,从不奢华。

荣德生于1934年建造的宝界桥如今已不能适应通发展的需要。1994年10月,荣德生的孙,中信集团的掌门人荣智健与无锡市政府商量,保留旧桥,由他资3000万元港币在边上再另建一座宝界桥。五里湖上架起的这宝界双虹,象征着中国民族工业首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也象征着东方文明古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好未来。这也算是荣氏兄弟留给我们的纪念吧。

第十三章 王国维:沉湖弃世解尘埃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消息传,顿使海外学界同哀悼。人们在痛惜他“中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几十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陈而时有新见,又因各执一隅而难以定论,于是成20世纪中国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国维主编的中国第一份教育杂志,即所谓《教育世界》,几乎成了他一个人的刊:大量的文章都于他一个人之手,以至常常不得不隐去作者本人的姓名。借助于这一杂志,他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第一个在中国较系统地介绍德国哲学,尤其是叔本华、尼采和康德的哲学;他的《红楼梦评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后来,他的主要力就慢慢转到国学上去了,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刘梦溪称他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郭沫若称其是“新史学的开山”,以至鲁迅也赞扬:“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可是,他怎么能在《三十自序》中,把自己以后的步“圈定”在十年、二十年呢?莫不是冥冥之中就有某了?

人间地狱真无间,

死后泥洹枉自豪。

终古众生无度日,

【1】【2】【3】【4】【5】【6】【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