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垮了。先前我也想过《清明上河图》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比如画风、用笔、运墨或者某一
细节隐藏着暗号什么的,却从来没想过,
传了这么多年的名画,居然不是全本?!
我飞快地在脑海里回想它的相关数据,故本的《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
528厘米,绢本,两侧都被仔细装裱过,看不
有残缺截断的痕迹。历代笔记著述里,也从未提及它是残卷,
熙这个观
,可真有
石破天惊。
“那么,熙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凭据吗?”我问。
鹤轩摇摇
:“
以恒当时也是这么问的,可是
熙却没回答,反而把他喝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清明上河图》是天
亲自收录
《石渠宝笈三编》的珍品,谁敢多嘴非议?他说短了一截,万一让皇帝听见,让他去把画补全,那可怎么办?”
这倒是真的,光朝的文字狱虽没有乾隆朝那么严厉,但这些文人早被杀没了胆魄,噤若寒蝉,哪敢胡
说话。
鹤轩继续
:“当天晚上,
熙独自一个人在书房写了幅字帖,写完以后,便把它收藏起来,从不公开示人——对了,就是跟他另外一件珍藏大齐通宝搁在一起。”
我有些不甘心:“那幅字帖里写的什么?有没有提到《清明上河图》的残本?”
“都说了从不公开示人了,别说外人,连他儿以恒都没看见过。
以恒在他的《醉苏斋笔记》里特意写了这段轶事,说他父亲把这副字帖藏得很
,还告诫家里人说,除非《清明上河图》真相得白,才许
家后世
孙公开此帖。
以恒推测,自己父亲可能曾亲
见过《清明上河图》的残本,与故
本
行对照后,终于确定真本不全。
熙是一位丹青名家,他发现这等秘密又不敢说,简直如鲠在
不吐不快,于是便把这个发现写在字帖里,留待后证。”
我大概能猜到熙的心理活动,这是一
很典型的文人小心思——胆小怕事,却又
惜自己名声。他写了字帖秘而不发,等到别人站
来证明《清明上河图》确实是残本,
家
孙便可以公开此帖,证明
熙才是这个秘密的第一发现人,既安全又青史留名。
鹤轩又
:“
熙后来回到杭州养老,没想到闹起太平天国。他被迫投
自尽,大齐通宝从此消失,和大齐通宝搁在一起的字帖,也同时失踪,再无踪迹。好在这段故事因为被
以恒写
笔记里,得以
传
来,我们
家的人都知
。1951年国家鉴定《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我以一个技术员的
份参加鉴定组,忽然想到了
熙的这个典故。不过那个时候政治气候特殊,我不敢
发表意见,残本一说,我只跟鉴定组的组
郑振铎先生略微提及过,可惜证据不足,他未能尽信,没有正式提
讨论。等到真本的鉴定结果一
来,我待在那里也失去了意义,便找个借
回南京了。”
“残本之说,刘一鸣也不知吗?”
“我没跟他提过,不过以他的嗅觉,肯定隐隐觉察到我家和《清明上河图》之间有什么渊源——不然他现在也不会专程把你派来找我,对不对?”说到这里,
鹤轩从怀里掏
那枚大齐通宝,让它在指
之间来回
动,“黄克武把这枚铜钱送还给我,除了示好,恐怕还有提示我的意思吧?”
原来这一枚大齐通宝,还有这么一层寓意。这些老人,有什么话都不明说,非要绕一个大圈。早知
大齐通宝、
熙、《清明上河图》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我可能会省掉不少麻烦。我在心里暗暗抱怨
。
“行了,我说完了。”鹤轩搁
杯
。
“就这些?”我一愣。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