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诡案录:民国那些奇案
  4. 第12节

第12节(7/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王国维困苦潦倒的同时,北京城里,康有为正在闹他的公车上书,提变法主张,但没成功。于是回到广州讲学,学生中有一位就是梁启超。康有为名声为之一振,听讲的日益增多,两年后达到百多人。之后年他又京应试,适逢《关条约》签订在即,康有为上请梁启超联合广东籍的举人上书反对签约,一时间轰动全国。此时王国维正是七尺男儿,血青年,追慕新学,极为迫切。但迫于穷困,想游学而不得,却有家事缠

此时,他跟莫氏成婚了。莫氏生在商人家,是同县富庵镇莫寅生的孙女。

1898年2月间,王国维代理《时务报》书记工作。这时候的他渴念新学、心系外界,尤其对于《时务报》更是心向往之。恰好有这么一个好机会,于是上动去上海。父亲也一同前往;但把妻室留在家乡了。

这是王国维一生事业的开始。

《时务报》馆,开是担任书记之职,薪金虽然不多,但是兴趣颇,尽心尽责。

他在致许默斋的信中说:“阁(在时务报馆的薪)确系每月20圆,弟则每月12圆。弟当时唯唯。惟念阁与弟所办之事固属不殊,况弟系为阁代庖,原与一人无异,何以前后多寡悬殊若此,即使弟办事或有不妥,亦应函告足,申明当酌减之,弟亦可以自定去留,未有追减前月薪者。”可见王国维对这薄薪是不满意的。

不久,王国维想到翻译中西文报馆去,因为《时务报》馆后,欧云樵劝他一起去翻译中西文报馆。因为那是各路才荟萃之所,几个月后就可能很大,可以再另外找个好地方。这事跟父亲商量后,父亲不同意,劝他初来乍到,以慎重为妥。不过,从这事倒可以看王国维的不死板,思想相当活跃。

这时候,罗振玉创办的农学社,正缺翻译人才,于是与《时务报》诸同人共同创立了东文学社。东文学社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日语专科学校,兼教英语,以培养翻译西方农学书刊的译才。这样,王国维又来了一个机会,去东文学社学外语。不过,东文学社的学习并不轻松,制度也颇严格。王国维一边在《时务报》工作,一边在东文学社读书,半工半读,非常张。

在报馆,王国维任书记,又兼校对,还要代汪氏兄弟写信、作文、翻译,报酬却很少。学习上只有在东文学社的三个钟,没有空来一步钻研学问。这使王国维退两难,抑郁不乐,考试也不及格。不久就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激化,与馆方发生了龃龉。

王国维被瘁。随后,他又得了一个女。但是他本没有时间去照看自己的女。之后他又因为积劳成疾,得了脚气病而回家疗养。不幸的事发生了,女夭折了,离他而去。他只了两个多月的父亲,又加上脚气病,祸不单行。

在这王国维病愈离家去上海。到上海后,《时务报》已关闭了。罗振玉请王国维到东文学社任庶务,让他随班学习,并免去学费。在此之前,罗振玉因看到王国维书题的咏史绝句:“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望大秦”,惊异非常,予以特别照顾。

从此以后,王国维才有时间专心于学问。

这位话不多、藏锋芒而又很自负的王国维,现在运气不错。没多时间,又得了一个位:王潜明。

1904年,王国维前往江苏师范学堂讲课。这时候,清政府成立了“学”,也就是教育。不久,罗振玉调任为学参事,王国维也随同了北京。这时的王国维已经30岁了,他似乎已将天涯路望尽,他疲惫,而又意犹未尽。而立之年,新生活在北京等着他。初来京城,王国维没摊上什么新鲜事。由于辞去了江苏师范学堂的教职,他得以大量力主编《教育世界》,写文章发表,搞研究工作。

【1】【2】【3】【4】【5】【6】【7】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