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去除朋党和铲除宦官一样,是文宗政治理想的一分。这也是他重用郑、李的原因。所以,打击
李二党这件事,不能单纯地认为是郑、李人品不好,或仅仅是
于个人的好恶。很多人在回望那段历史时,把这个关键且本质的细节忽略了。
关于“甘之变”,人们在读史时,每至此事无不扼腕。本来计划
好的,怎么就一
被仇士良逆袭了?假如当时韩约不
破绽,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如果依了郑注的计划,在给王守澄送葬之际于
安城外诛杀宦官,是不是胜算更大?但历史不相信假设,它的结果只有一个:甘
大冒险彻底地失败了!
但退休后没多久,仇士良就暴死了。又过了不久,朝廷宣布在其府邸发现上千件兵,武宗立即
旨,削去仇一切官爵。在这里需要说的是,虽然史上记载仇是正常死亡,但从这一系列事
看,他极有可能是被武宗派刺客刺死的,仇
后的结局跟肃宗时代的
宦李辅国太像了,而李就死于代宗所派刺客之手。如果是这样,倒也得其所!
很多人说,郑注狡险,善揣人意,反复无常,睚眦必报,那李训也不怎么样,谁得罪了他们,必将其清除朝廷而后快。当时,“
李党争”已经愈演愈烈,文宗曾发
“去河北藩镇易,去朝廷朋党难”的
叹。这两派互相打击。郑注和李训呢,则全面开火,是既打击
党,也打击李党,把包括李德裕、李宗闵在
的很多大臣都贬
安,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但这武宗皇帝天英武,重用铁腕宰相李德裕,君臣一唱一和,仇士良控制不住。离开皇
前,一帮宦官来送行,询问如何方可保持权势,仇说了这样一番话:“天
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近则又纳谏,智虑
远,减好玩,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
财货,盛鹰
,日以毬猎声
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暗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
焉往哉!”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郑注江湖游医,朝中大臣都不
搭理他。但王守澄非常看重郑注,经常与之通宵达旦地畅谈时事。郑注虽
度近视,但能言善辩。举个例
:当时,王守澄是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左军中尉叫韦元素,此人讨厌郑注,想谎称有疾,叫郑为他看病,趁机将其捕杀。郑注还真来了,当发现不利于自己时,便
若悬河地跟韦元素聊起来,直到韦不知不觉地拉住郑的手,最后不但没杀郑注,还“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但郑注脱险后,即鼓动王守澄贬韦元素
监军,又建议王在路上将韦杀掉。
郑、李二人虽是王守澄推荐的,但并不妨碍他们最终站在皇权一边。随后,连续成功诛杀了王守澄等人。此时李训已被升为宰相,有一次,跟郑注密谈,说要铲除宦官必外合力,所以想叫郑到离
安最近的凤翔
节度使,以便直接掌握军队。一向被认为狡诈的郑注,十分
快地答应了。从这个细节看
来,郑注没有过多地想自己的得失。否则,他完全可以拒绝跑到凤翔去
地方官
郑注、李训确实都不是传统标准里的德完备之人。郑注最初是
吗的呢?走江湖的郎中。虽然
低贱,被很多大臣看不起,且相貌难看,
睛还有疾病(“尤不能远视”),但医术却非常
明。此外,
“诡谲狡险”。他本姓鱼,后私自改成唐朝最显贵的四大姓之一的郑姓(崔、卢、李、郑)。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注结识了在平淮西藩镇吴元济之
中雪夜袭蔡州的著名人
李愬。李转任徐州节度使时,把郑注引荐给了当时在徐州监军的宦官王守澄,称郑注是天
奇才,搞得王很
兴趣。当王回
廷任职时,顺手也把郑注带到了
安。
就这样,文宗皇帝、郑注、李训三人成立了一个反对宦官和朋党的秘密联盟。
郑注真正得势源于文宗突患风疾,一度不能说话。王守澄推荐了郑注,后者还真就把病看好了,文宗从此也开始信其人,任命他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又升工
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自由地
廷。
但值得一提的是,事变结束后,很多大臣都拍手称快。因为在他们看来,李训、郑注原本就是小人,发迹最初依靠的就是宦官,最后诛宦官仅仅是投机而已,所以并不值得同。也就是说,“
德正确”压死了二人。
就在郑注得势时,又现一个李训。李训跟郑注比起来还是有背景的,来自著名的陇西李氏,自己也是
士
。善解《易经》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为自己的亲戚去行贿郑注,后者遂将其推荐给王守澄。跟郑注比,李训
大魁梧,风神轩昂,善于演讲,特别能
染人的
绪。王守澄也比较喜
李训,就把他推荐给文宗。一来二去,李训也当上了皇帝
边的翰林侍讲学士。
但事真有这样简单吗?
归结底一句话:不能叫皇帝闲着,当令其沉浸于声
娱乐,只有这样才可以控制在手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